奇美部落的地名的由來,是當地的一種蕨類的名稱,是為「海金沙」阿美族母語為「Kiwit」,在奇美及水源地附近非常常見,所以才會如此命名。
奇美部落位在海岸山脈當中,處於泛舟熱門路線當中,是從瑞穗到靜浦的秀姑巒溪中繼站,只要有泛舟過就會經過的一個地方,卻很少人知道奇美部落是一個古老的部落,是阿美族的文化發源地,擁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產。
奇美部落由於位置交通相當不便,對外的聯繫處於相對不容易的封閉狀態,直至1981年時,部落居民仍普遍居住在傳統的茅草家屋裡,而現代化的民生需求,包含1964年才有電,1986年才開通部落聯外的瑞港公路,1992年才有電話可使用,近期2011年才有的自來水。也因為如此,奇美部落才有機會完整的保存眾多傳統文化與智慧,而在阿美族當中嚴格的年齡階級訓練機制,才有機會傳承下去。
在奇美部落裡,傳統文化不是老人家口傳文化,是最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,而生活在當中的奇美族人,傳統文化更是奇美的真實生活面貌。
奇美部落早期對外交通,除了步行,就是仰賴著秀姑巒溪,對外的物流需要逆著陡峭壯闊的秀姑巒溪,從奇美拉船到瑞穗,是一段辛苦而危險的過程,才能夠將部落種的農作物運到瑞穗去賣,並從瑞穗帶回日用品,養活一家大小的溫飽。因為座落在山間的奇美交通不便,部落聯外的瑞港公路,一直到1986年才開通。
因為路線的困難,所以部落用互助與換工的方式,幾個家族約定好,一起拉船運農作物到瑞穗。後方掌舵的是經驗老到的船長,指揮號令著一切。前方撐船的副船長必須要很機靈,當船遇淺灘時要下來抬船頭。拉船的部落族人怕將衣服弄溼,脫光了衣服使盡力氣還是汗如雨下。在那個物資貧困的年代,族人們奮力與生存搏鬥,對於裸露的身體,並不會存有異樣的眼光。族人在乎的是,小心不要翻船,家族辛苦務農的血汗付諸東流。而這樣的交通大船也只有一艘,是整個部落共有的。
奇美部落與秀姑巒溪的關係相當密切,雖然已經沒有人在拉船了,但使用泛舟的形式,開發屬於奇美部落的文化泛舟體驗「奇美水上思路Tatadok」,Tatadok(達達鹿)是阿美語順流而下的意思,運用現代的船筏設備,在群山環抱的秀姑巒溪當中。由奇美部落的勇士帶著你順著溪水一路了解傳統的生活、在溪裡的故事、有撒網、抓蝦、野炊、玩耍、盡情融入阿美族文化與大自然嬉戲,過程中體會部落智慧,體驗成為奇美人。
最嚴格的年齡階級訓練文化Ciopihay(久比嗨階級)
最新鮮的食材,取用於奇美的冰箱-秀姑巒溪的傳統技藝-八卦網捕魚
阿美族對植物的應用,傳統的草藥與生活關聯
奇美水上思路Tatadok-
最具文化的泛舟活動